“我們村從2020年開始,把肉牛養殖、蠶桑種植,作為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目標。今年,僅肉牛養殖這一項就達到了120萬元。”近日,走進重慶市黔江區水市鎮楊柳村,村黨總支部書記李元奎說。
楊柳村屬于黔江邊遠高寒山區,以前村級集體經濟一片空白,通過有效提升村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讓集體經濟的加速發展成果,煥發出鄉村振興的勃勃生機。
近年來,黔江區始終把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作為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和實現農民共同富裕目標的重要舉措,積極探索多樣化發展途徑,持續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目前,全區216個村集體經濟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實現了“一村一品”的村集體經濟、種植養殖大戶、農民多方共贏的良好局面。
從2020年開始,黔江區堅持把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一把手”工程,構建黨委統攬、鄉鎮主責、村級主體的“三級書記”抓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機制,成立區村級集體經濟領導小組。黔江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帶頭踐行、專題研究,為各級黨組織書記作出示范。并建立村集體經濟聯席會議制度,定期開展督辦問效,將村集體經濟發展納入基層黨建工作重點任務和各鄉鎮(街道)黨(工)委書記抓黨建述職評議內容,結合市級督查清單問題及全市主題教育中開展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有關問題專項整治工作,啟動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賽馬比拼”,定期晾曬比拼工作成效。
為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黔江區還成立項目組,緊扣全區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和產業發展規劃,從2019年開始每年謀劃儲備一批效益好、質量高的項目,編制形成扶持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項目庫。同時整合黔江區財政局、區農業農村委、區鄉村振興局等部門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共同解決項目土地流轉、用地規劃、環評、融資等難題;整合各類財政扶持資金、黨費扶持資金和撬動民間投資投入村集體經濟發展,鼓勵村集體以合股聯營、投資營利、合資合作、固定分紅等方式,盤活村集體資產資源;整合人力資源,開展多渠道、多形式、分層級對村集體經濟組織負責人經營管理能力提升培訓,建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經營管理人員薪酬和激勵機制,吸引本土畢業大學生、離退休干部、企業家等回到農村創業創新,以及優秀農民工返鄉創業,打造創業創新基地44個。
在發展中,始終堅持市場化原則,重點圍繞產業鏈、價值鏈、市場鏈,建立以市場為導向的經營靈活、管理有效、運行穩健的集體經濟發展機制。利用區位優勢、資源稟賦、人文特點,因地制宜選定村集體經濟發展主導產業、支柱產業,探索形成產業帶動型、資源開發型、租賃經營型、項目拉動型、服務創收型、品牌效應型、資本運營型、鄉村旅游型等8種發展模式。如鵝池鎮鵝池社區探索的“光伏+智能化蠶棚”,形成“棚頂發電、棚內養蠶”立體經濟模式,每年可為村集體增加收入20萬元以上。同時可帶動40余戶桑農發展蠶桑500畝;水市鎮楊柳村將肉牛養殖作為村集體經濟的特色產業發展,采取“養牛場購入能繁母牛+農戶代養能繁母牛+養牛場回購牛仔”循環模式,實現了村集體和農戶雙增收。
在探索8種發展模式基礎上,今年石會鎮、黎水鎮、金溪鎮、太極鎮、新華鄉等,通過創新抱團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經營收益得到大幅增長。
黔江區農業農村委負責人郭興春說,通過近幾年的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分頭并進、鄉村振興亮點紛呈,實現了村村有品牌、戶戶有產業的發展目標。在2020年底黔江區已全面消除“空殼村”,2021年60%村級集體經濟收入達5萬元以上;2022年80%村級集體經濟收入達5萬元以上,2023年全面消除經營性收入5萬元以下村(社區),共帶動9977戶農戶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