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被尊為“醫家之宗”“養生寶典”,位列中醫經典著作之首,為中醫學的形成發展,以及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和民眾的身心健康,都作出了重要貢獻。
《黃帝內經》中《素問》的首篇《上古天真論》,談到人們“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即要健康長壽,就必須通曉、踐行養生之道。而知“道”的人,他們常常都遵循了“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這五項養生保健法則。養生五法則,對于我們今人的養生保健同樣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法于陰陽:指人類的日常生活一定要效法天地自然的變化規律,要順應天地時令如四季、晝夜的陰陽變化。
四季養生:如春季養生宜養“生發、發生之氣”、疏肝升陽,飲茶宜喝茉莉花茶、玫瑰花茶、桂花茶等“花茶”;夏季養生宜養“長養、生長之氣”、清心補津,飲茶宜喝龍井、毛峰、碧螺春等“綠茶”;秋季養生宜養“收斂之氣”、潤肺補氣,飲茶宜喝烏龍茶即“青茶”;冬季養生宜養“閉藏之氣”、補腎溫陽,飲茶宜喝紅茶、黑茶等。
一日養生:如像《素問·生氣通天論》提出: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是故暮而收拒,無擾筋骨,無見霧露,反此三時。此即古人所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之意。
和于術數:養生保健,注重養生者自身保養的主動性,而中醫養生種類繁多、方法獨特,所以不同的個體應該選擇適合自己的養生之術,這就是“和于術數”。
注意兩點:一是各種養生方法均有各自的特點和針對性,要根據這些養生術的原理、特點和要求,結合個人情況,因人因時因地選擇為宜。以藥補為例,很多人喜歡用人參、鹿茸等名貴藥材來補養,而這些藥材屬溫補之藥,適用于神疲乏力、畏寒肢冷等陽氣不足之人,性情急躁、低熱失眠、口干便結等陰津匱乏之人則不適用,即陽虛體質者宜之,陰虛體質者禁之。
二是各種養生術都有特定的方法和要求,掌握其技巧和要領至關重要。以氣功鍛煉為例,意守丹田要求若有若無,若存若亡。掌握不好,極易出偏,尤其在初期和關鍵期更要注意,要在專業人士的指導下鍛煉,并能定期得到輔導。
(黔江區中醫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