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提要:城東街道地處黔江城市中心區域,面積46平方公里,涵蓋5個城市社區和3個城鄉接合社區,共劃分86個網格,常住人口達10.5萬人。近來,面對基層治理中“權責不清、力量分散、效率不足”等難題,街道以綜合行政執法改革為突破口,通過整合執法資源、創新智治模式、深化聯動共治,推動“一支隊伍管執法”落地見效,為破解基層治理“小馬拉大車”困局提供了實踐樣本。
機制重塑???
從“多頭分散”到“攥指成拳”
過去,城東街道執法工作長期面臨“看得見管不著”的尷尬:社區發現違建需層層上報區級部門,流動攤販整治依賴城管突擊檢查,安全隱患整改常因職責交叉而拖延……街道綜合行政執法大隊相關負責人謝國芹坦言:“群眾投訴經常‘兜圈子’,執法效率大打折扣。”
煥然一新的育才路
改革從“體系重構”破題。街道將13個區級部門下放的141項執法事項分類整合,形成覆蓋應急管理、城鄉建設、生態環境等領域的“執法清單”,徹底厘清權責邊界。在此基礎上,單獨設立綜合行政執法大隊,配備10名持證執法人員,每名隊員主攻1-2個專業領域,通過交叉培訓、聯合辦案,執法人員均通過行政執法資格考試,100%取得行政執法資格,實現“一人多專、一崗多能”。
三岔河略影
走進執法大隊的標準化辦公區,功能分區清晰可見:調查詢問室配備同步錄音設備,檔案室實現案件數字化管理,裝備室整齊陳列著統一配發的執法記錄儀和制式服裝。針對高頻執法場景,街道創新“教科書式”辦案流程——從現場取證到文書送達,每個環節均有操作規范。改革后,違法建設處置周期縮短,群眾投訴辦結率逐步提升。
數字賦能???
從“人海戰術”到“智慧治理”
在街道基層智治中心,大屏實時跳動著轄區動態,網格員通過“渝快政”App秒派執法任務……“過去靠‘鐵腳板’巡查,現在靠‘大數據’預警。”執法人員介紹,依托“141”基層智治體系,街道將雪亮工程、網格化管理等平臺數據貫通,構建起“智能發現—精準派單—快速處置—反饋評估”的執法閉環。
整治后的石城路
數字化改革更體現在執法全過程。執法人員手持移動終端,可現場完成信息錄入等操作。“育才小學門前這條路以前到處都是小吃攤、水果攤,人車混行擁堵不堪,通過我們對校園周邊環境展開常態化整治,目前這條路已經暢通無阻。”執法人員譚林告訴記者,“這多虧了數字化執法,我們在手機上就可以完成全部流程。執法隊伍就有了章程,執法效果就會更好,治理能力就提上來了。”
目前,城東街道執法大隊通過開展日常巡查和各類專項行動,已累計下達《責令停止(改正)違法行為通知書》800余份,查處投訴220余件,利用“掌上執法”行政處罰226人,處罰金額2.4萬余元,“執法+監督”活躍度達100%。
多元共治???
從“單打獨斗”到“組團執法”
據介紹,由該街道執法大隊牽頭,派出所、市場監管、環保等多部門組成的聯合檢查組,每月都會對重點區域開展“綜合查一次”。在南海城社區商圈,檢查組3小時內完成消防通道、食品安全、垃圾分類等8項檢查。
執法人員培訓會議
商戶老板陳建軍感慨:“以前不同部門輪番來查,現在一次‘全面體檢’,省心又省時。”這種“進一次門、查多項事”的組團執法模式,使重復檢查減少60%,商戶合規經營率顯著提升。
普法宣傳同樣注重“精準滴灌”。利用趕集日、群眾接待日等,深入實施普法宣傳“五進”活動。針對轄區兩輪車駕駛員、中小學生、老年群眾等法治宣傳的重點群體,積極開展上門普法活動,通過播放視頻、講解案例、發放傳單等形式,向轄區群眾普及道路交通、消防、反詐、禁毒等方面法律知識,不斷提升轄區群眾的法治意識。累計發放宣傳手冊2萬余份,覆蓋群眾7萬余人。
發放宣傳資料
執法的溫度體現在細節里。謝國芹分享了一個案例:查處占道經營的菜農時,我們堅持依法處置的同時,也會去實際了解他們的困難,給予他們幫助,并非所謂的暴力執法。之前石城路的人行道上有一位姓楊的老人總是不聽勸阻,最后按照相關規定罰了200元后,他天天去街道辦事處上訪。后來我了解到他長期要養兩個孫子,家里確實困難,就聯系他們社區的干部年底對他進行了困難幫扶。如今雖然他依然會在外面挑菜賣,但每次我們去了都會主動配合我們執法人員,把菜擔子挑到合適的地方賣菜。
從權責交叉到清單明責,從傳統巡查到智慧監管,從單一執法到多元共治,城東街道的綜合執法改革實踐,既破解了“小馬拉大車”的治理困局,更探索出一條“高效能治理”與“高品質服務”并重的基層善治之路。隨著141項執法事項在街道層面深入推進,一套具有辨識度的基層治理現代化方案正逐步成型,為同類地區提供了可借鑒的改革范本。
(記者 田丹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