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愛國(曾用名吳大國)曾獲得的榮譽
“快!河里救上來的娃!”
近日的一個清晨,酉陽自治縣小河鎮衛生院急診室突然沖進一個渾身濕透的身影。年過五旬的村民吳愛國赤腳站在冰涼的水磨石地面上,背上少女蒼白的臉龐正漸漸恢復血色。
吳愛國講述救人經過
時光回溯到當日8點,薄霧籠罩的小河村剛剛蘇醒。正在田間勞作的吳愛國突然聽見河道傳來異響——湍急的水流中,一方衣角時隱時現。還來不及脫去沾滿泥漿的外套,他便縱身躍入5米深的刺骨河水中,用布滿老繭的手緊緊扣住生命的重量。
“當時他整個人都在發抖,可托著娃的手穩得像鐵鉗。”目擊村民回憶道,將昏迷女孩托上岸后,吳愛國跪在碎石灘上實施心肺復蘇的動作精準得令人驚嘆。沒人知道這個莊稼漢為學急救曾多次到鎮衛生院求教,正如沒人注意到他右臂那道5厘米的舊傷疤又在冷水浸泡下泛了紅——那是他在2002年冬夜守護國家財產時留下的“勛章”。
2002年2月10日半夜兩點,吳愛國和弟弟發現兩名歹徒正在家隔壁的煙草倉庫作案。兩人抄起木棍上前阻攔,黑暗中與歹徒展開搏斗,吳愛國右臂不慎被利刃劃出5厘米長的傷口,成功挽回國家財產10多萬元。
當急救室的心電監護儀響起規律的節拍,渾身滴水的吳愛國卻已悄然離開,只在潮濕的走廊瓷磚上留下一串帶泥的腳印。這樣的背影,小河村人再熟悉不過:二十年前的一場車禍中,村集體的拖拉機墜入河中,吳愛國帶領三四名青年,綁著麻繩在激流中浸泡一天一夜,最終成功將拖拉機拖上了岸。
走進吳家老宅,三張特殊的照片串聯起一個普通農村家庭跨越七十載的初心傳承:首幅黑白照片里,吳愛國的父親吳長銳正在調解鄰里糾紛,布鞋上沾著田埂的濕泥;中間彩照定格著吳愛國2003年接受“重慶市見義勇為英雄”表彰時的燦爛笑容;最新那張照片上,是吳愛國的兒子吳旭東返鄉帶領村民簽下生態茶園合作協議的場景。
吳愛國(中)一家人
“老吳家這三代人啊,把‘黨性’兩個字刻進了骨頭里!”同村村民冉茂芝回憶起吳長銳幫他追回耕牛的往事。
“老漢兒(父親)總說,黨員就是鄉親們的‘擋風墻’。雖然我不是黨員,但時時刻刻以黨員的標準要求自己……”吳愛國撫摸著父親吳長銳的“光榮在黨50年”紀念章說道。這位始終恪守“不拿群眾一針一線”原則的老黨員,堅持義務為村民調解糾紛,留下“三不”鐵律:集體糧倉的“老鼠夾”碰不得、村民送的謝禮收不得、群眾的急難事躲不得。
這份黨性,在第三代得到了創新性延續。吳愛國的兒子吳旭東不僅加入了黨組織,還放棄高薪工作返鄉,帶領村民們發展茶產業,成功推動村集體經濟增收。“爺爺護的是鄰里和諧,爸爸守的是大家的財物,我要闖的是共同致富的路。”吳旭東在村黨員大會上的發言,道出了新時代好青年的使命擔當。
“吳愛國祖孫三代的故事,是酉陽縣基層黨員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動縮影。”小河鎮宣傳委員鄒明望著吳愛國家里墻上的照片輕聲說道,“正是這樣用生命接力的守護者,壘起了鄉村振興的精神堤壩。”
記者手記
平凡善舉鑄就精神高地
吳愛國家三代人的故事如同一部生動的鄉土史詩,折射出中國鄉土文明生生不息的密碼。父親吳長銳那雙沾滿泥土的布鞋底,是他調解糾紛、維護鄰里和諧的見證;吳愛國右臂上那道5厘米的疤痕,是他勇往直前、無私奉獻的烙印;兒子吳旭東生態茶園合作協議上的簽名,則是他繼承傳統、創新發展的誓言。這些帶著泥土芬芳的印記,構成了中國基層治理最生動、最感人的注腳。
在吳愛國的故事里,記者深刻感受到了黨員家庭最本真的擔當。無論是為群眾奔走的焦急身影,還是激流中的縱身一躍,抑或茶園中的躬身耕耘,都彰顯出吳愛國一家文明家風的高度和深度。這種擔當超越了個體生命的局限,沉淀為集體記憶,成為凝聚鄉村共同體的精神黏合劑,激勵著更多人奮勇前行。
鄉村振興的壯闊征程中,物質富裕固然重要,但精神高地的構筑更為珍貴。吳旭東放棄城市高薪,選擇返鄉創業,他帶回的不僅是產業發展的藍圖,更是新時代青年對精神家園的深情守護。他用行動打破鄉村“空心化”魔咒,讓年輕血液與古老土地碰撞出璀璨火花,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動力的努力,令人起敬。
在堅守中創新,在傳承中超越,新時代需要更多像吳家三代人這樣的精神火種,激勵著人們向著更加美好的未來邁進。
(記者 文梅 通訊員 喻琳 文/圖)